打卡!从延安到红旗渠 王虎鹏是郑州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学生。身为延安人,他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它们像是文化印记,深深地刻在骨子里。“在我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爷爷就跟我说,有机会一定要去红旗渠看看,去寻找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印记。”带着期许,王虎鹏决定用大学生“特种兵”式的旅游方式,去开启一段红色之旅。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描述的是曾经的林县。这里十年九旱,庄稼颗粒无收。上世纪六十年代,几十万林县人民仅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在红旗渠纪念馆,陈列了300余张照片和1000余件实物。王虎鹏细细看着,被当年修渠的场景而震撼,被它们背后的故事所感动。 照片中,就有当年担任“铁姑娘队”队长的郭秋英老人。如今她已73岁,仍身体力行宣讲着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再苦再累的事情,只要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绝不放弃!”郭秋英老人的话掷地有声,让王虎鹏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不仅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印刻着共产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走出红旗渠纪念馆,王虎鹏缓步走上台阶,来到了“青年洞”,这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当年,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终于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也因此被命名为“青年洞”。如今,这里游人如织,大家纷纷拍照留念。“站在山上远眺,近距离感受‘人工天河’的雄伟壮观,更能深刻感受到前辈们修渠的伟大。”王虎鹏感慨地说。 红色之旅结束前,王虎鹏拨通了陕西延安中学教师屈梅的电话,她是王虎鹏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去年10月总书记到延安考察调研时,在延安中学看学生们上课,推门进的就是屈老师的课堂。电话中,王虎鹏和屈老师分享着的所见所想所感,屈老师高兴地说:“打卡红旗渠后,你对红旗渠精神肯定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假期有时间回母校,一定要把你此行的感受和学弟学妹们分享。” 返郑的火车上,王虎鹏在日记本写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作为青年一代,更要像父辈那样,把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写在属于我们的青春答卷上……” 传播!红旗渠精神传向四面八方 “这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的现场照片,最小的建设者张买江才13岁,为什么这么小就上渠……”在红旗渠纪念馆内,讲解员常会平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大学生们讲述“一条红旗渠,四代人传承”的故事。她说,总书记亲临考察后,红旗渠已成为热门打卡地。“游客量增加了很多,我们最多达到10场讲解,基本上就是从早到晚一直在讲解,说明大家对红色文化追寻需求量是很大的。”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赴红旗渠研学人数达31.6万人,研学团队客源地也从原来的周边四省扩展到福建、广东等地。为了让游客触摸最真实的历史,更好地感悟红旗渠精神,这一年,红旗渠纪念馆采用4D观影、VR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不仅为红旗渠的展品注入了新活力,也让讲解工作变得更有趣味。“通过数字技术来还原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向游客展示修渠之前缺水、找水、引水再到通水的过程,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更有趣的互动体验感。”常会平说。 守护!红旗渠畔“红色”站 在安阳林州红旗渠畔,坐落着一个火车小站——红旗渠站。今年1月20日起,该站正式开通客运业务,“红旗渠”号红色列车以“朝发夕返”的运输模式,每周五、周六、周日往返于郑州、林州之间,方便各地游客参观游览红旗渠教育基地。 坐落在红旗渠这片红色土地上,红旗渠站的服务别样“红”。站长毕福兴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做到“多问一句”,主动了解旅客需求。依托红旗渠红色资源,车站精心布置红色主题站台,成为流动的红色教育基地。毕福兴说:“我们在车站醒目位置悬挂了当年林县人民在悬崖凌空除险修渠的画面,让广大游客在车站就能感受到红旗渠精神。” 2022年10月28日,总书记在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今年1月20日至10月1日,红旗渠站已累计安全开行红旗渠至郑州、安阳间往返客运列车444列,发送旅客24032人次,到达24452人次。“来红旗渠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红旗渠车站越来越火,车站职工们的干劲越来越大,车站的设备设施和服务措施也越来越完善。”毕福兴说。 10月29日9时45分,“红旗渠”号旅客列车缓缓驶入红旗渠站,毕福兴和同事们已做好开门迎客的准备。红旗渠水静静流淌,迎接国内外八方游客前来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来源:东方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