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他是红旗渠的设计者之一,他把红旗渠当做自己的事业,他的生命像太行山上的石头一样,砌在了红旗渠上。60多年来,吴祖太的灵魂与红旗渠一起栉风沐雨、长相厮守,他的名字铭刻在了林州人民心中。 引漳入林洒青春热血 “每每讲起吴祖太的故事,我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吴祖太把青春热血镌刻在了历史丰碑上,他在我们年轻一代讲解员的心目中永远年轻帅气,永远意气风发!”12月12日,红旗渠纪念馆的讲解员郭芳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 吴祖太1933年生于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因家乡闹灾荒,7岁的他便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安阳和林县都属于新乡专署管辖),1958年主动要求到林县工作。 大雪时节,77岁的林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梁生廷回忆起了吴祖太的往事。他说:“吴祖太事业心很强。红旗渠是他和多名技术人员的设计杰作,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曾经对芦恭亮说过:‘恭亮,你不要走,我将来也会到林县,咱们一起搞红旗渠工程(后改名为红旗渠)。” 芦恭亮是新郑人,也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但他早于吴祖太到林县,成为水利局的技术员,20世纪80年代调到安阳公路局工作。在吴祖太到林县之前,由于勘测引漳入林,芦恭亮就和吴祖太有过接触,并成为好朋友。 “芦恭亮曾经有过离开林县的想法,是吴祖太留住了他,这是芦恭亮后来告诉我的。”梁生廷说。红旗渠建成后,按照中央的指示,水电部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农展馆等地举行过红旗渠展览。梁生廷和芦恭亮都曾经参与展览,梁生廷还记录了很多关于红旗渠的资料。 芦恭亮起初以为,吴祖太说话只是安慰人的,他本人是不会来林县的,谁想到他后来真来了,他认定他的理想就是引漳入林,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工程。芦恭亮被深深感动了。 在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前,吴祖太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并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终于绘制出了引漳入林设计蓝图。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那样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的方式,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拜访附近山村的老人,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了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总指挥部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不叫一声苦。 芦恭亮曾告诉梁生廷,吴祖太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揪头发。每当遇到困难和深夜困倦的时候,吴祖太就会用力揪自己的头发,好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 英年早逝太行起悲歌 “吴祖太是个苦命人,英年早逝。他为了让林县人吃上水,呕心沥血设计了红旗渠,却没有看到红旗渠建成。”早在2014年4月,记者在林州市城区南关村的一个胡同里采访红旗渠的故事时,时年81岁的田永昌回忆起他和吴祖太的交往,心情十分沉痛。 修渠十年,田永昌在渠上工作了十年,在总指挥部担任宣传教育股股长。渠修成后,他在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了一年,后来又到接待办、外事办工作。吴祖太遇难时,他就在现场附近。 吴祖太初到林县时,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工作,是工地上最忙的一个人。他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几次催促他举行婚礼。他一推再推,直到1959年农历正月初一,才和小他5岁的淇县小学教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年农历正月初五,吴祖太就出现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 吴祖太怎么也没想到,1959年5月20日,爱人慧贞为了救过铁道的小学生不幸牺牲,年仅21岁。吴祖太赶到淇县就地安葬了爱人,又赶回南谷洞水库工地,忍痛坚持工作。他原打算,等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后,再把妻子的灵柩移回原阳县。然而,厄运却再次降临。 田永昌每次回忆起吴祖太遇难的经历,都有撕心裂肺的感觉。1960年3月28日18时许,田永昌同吴祖太及宣传教育股的王文全三人一同在设于山西省平顺县王家庄村的红旗渠总指挥部吃饭。吴祖太说王家庄隧洞不断塌方,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便于以后通水管理,他计划把原来的单孔洞改成双孔洞。三人约定晚饭后共同行动,到现场具体研究如何钻洞。走到王家庄村村东时,他们碰到了负责该段施工的姚村公社西张连连长。这个连思想工作做得好,施工进度快,有好多典型经验值得总结。田永昌和王文全就暂时留下,让连长谈谈经验。这时,姚村分指挥部负责安全的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经过,吴祖太就同李茂德一起进洞查看。他们进洞后10多分钟突然遭遇塌方,两人同时遇难。 当时,在工地,技术人员本来就是凤毛麟角,可谁料想天妒英才。吴祖太遇难让县委书记杨贵非常痛心。总指挥部为他开了追悼大会,会场上一片哭泣声。 田永昌在日记中写道:“三月二十八,铭记在心窝。饭后去工地,研讨钻洞法。去时三人行,说笑多欢乐。回来剩两人,低头极悲伤。吴哥哪里去?洞塌身先亡。继承先烈志,引水回故乡。” 吴祖太投身太行大山,三次推迟婚期,勘测绘出第一张引漳入林渠线图。他“一天等于二十年”,爬过550座高山,跑遍百公里长浊漳河,勘测设计大大小小362座建筑物,培训培养出无数建筑工匠。是他把学到的知识技术发挥到极致,敢于牵着“龙王”鼻子穿山过涧,一图引领十万军,创造出新中国建设的奇迹;是他敢于牺牲的壮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红旗渠建设世纪工程的一面旗帜。1966年,吴祖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母校黄河水利学校,是吴祖太梦想起步的地方,学校幽静的鲲鹏山苑竖立着一尊洁白的雕像,雕像底座正面刻着吴祖太生平。现在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原黄河水利学校)把吴祖太编入院志,展示在校史馆,把学习吴祖太作为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勉励大家向优秀校友吴祖太学习,献身祖国的水利事业。 渠比天高兄弟情似海 “每当讲起吴祖太的故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曾经在《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红旗渠故事的林州市副市长李蕾这样说。 面对吴祖太的离去,人们都说,一个外乡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如果不把渠修成,他们无颜面对吴祖太的在天之灵啊! 吴祖太牺牲后,林县人民十分悲痛。林县县委成立治丧委员会,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追悼大会后,林县县委要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吴祖太生前有一个好友是林县水利局的干部刘合锁,他和姚村分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负责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老家。原阳县也为吴祖太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后来,原阳县还在他的家乡建设了吴祖太英模展示厅,让代代新人瞻仰、学习。 为了安慰失去至亲的吴祖太的父母,刘合锁主动要求当他们的干儿子,照顾老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合锁就把吴祖太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年,他都要往吴祖太的老家跑几趟,不仅送去政府的抚恤金,带上林县的特产,更像亲生儿子一样,在老人生病住院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直至两位老人去世。 1984年,刘合锁同薄慧贞的哥哥薄喜善共同操持,把吴祖太和薄慧贞这对英年早逝的夫妻合葬到吴祖太的家乡。 1990年,刘合锁突发心脏病去世。刘合锁的儿子刘学林现在在林州市统计局工作。他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吴、刘两家还保持着亲戚关系,来往不断。 这份亲情的保持,不仅是因为两人生前的友情,更重要的是林县人民对吴祖太献身精神的感念。 渠比天高,水比命大。吴祖太放弃城市,远离父母,推迟婚期,怀着学以报国的一腔热血投身红旗渠的设计和建设,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挥洒在了红旗渠上。 2007年“五一”期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李蕾主讲的《红旗渠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悲歌》讲述的就是吴祖太的故事,它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泪雨纷纷。《百家讲坛》栏目总策划解如光动情地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浩气长存,摸着红旗渠上的石头,撩起红旗渠的水,听着红旗渠的故事,我感到这是真实的,永恒的。” 作者:刘剑昆 来源:大河网 |
下一篇:【河南日报】红旗渠的故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