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引领
景区概况
【河南日报】红旗渠:一座“活着的”精神丰碑
【河南日报】红旗渠:一座“活着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时强调□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红旗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战太行:工程奇迹铸就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红旗渠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而修建的人工天河,创造了举世赞叹的工程奇迹,铸就了历久弥新的精神丰碑。林县地处太行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历史上长期极度缺水,方志碑刻中“旱”“大旱”“亢旱”以至“人相食”的记载不胜枚举,世世代代愁水盼水。20世纪60年代,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经过缜密勘察创造性提出“引漳入林”方案,与十万林县人民一起栉风沐雨,在巍巍太行山腰“抠”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困境。红旗渠修建于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林县人民不畏艰险,以铁锤、钢钎等工具开山凿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征服自然,10年间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25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量达2225万立方米,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的壮举,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外国友人更是赞叹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光辉奋斗历程,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情怀,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作风,舍我其谁、不畏风险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保护好:筑牢遗产根基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红旗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通互融,要在保护好渠道工程的同时,更加注重档案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法系统保护工程本体。一是出台地方立法。2016年安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红旗渠保护总体规划》,2023年以来安阳又两度修订《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逐渐构筑起保护红旗渠工程本体的法治屏障。二是制定科学规划。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进红旗渠保护修缮工程(二期)建设,有序编制安防工程设计方案,妥善实施红旗渠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是整治区域环境。站位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高度,开展“护渠”专项行动,清理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生活和建筑垃圾等,拆除违法建筑,为申遗营造良好环境。挖掘保护档案文献实物。一是档案挖掘与保护。国家档案文献遗产项目稳步推进,《红旗渠档案》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且正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二是档案收集与整理。“红旗渠档案系列开发”成果显著,包括纪录片《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微视频《我最珍视的档案》、图书《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等。档案数据库建设、褪变档案修复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三是申遗准备与推进。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山西省文物局成立红旗渠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河南部分申报项目研究报告》,已入选河南省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荐项目。抢救非遗留下集体记忆。一是非遗口述抢救红旗渠记忆。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深入开展修渠英模、群众口述史料收集工作,出版《寻访修渠人》《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等书。二是非遗技艺展现红旗渠风貌。林州靳氏剪纸等非遗技艺精心创作《红旗渠十大工程剪纸册》《林州创业四部曲》等,生动展现红旗渠壮阔场景。三是非遗文创弘扬红旗渠文化。打造“天河开物”红旗渠文创品牌,现已推出25个系列350余款红旗渠文创产品,让游客把红旗渠精神带回家里、装进心里。传承好:赓续精神血脉成效斐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多管齐下,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好红旗渠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是形成各级校本课程体系。全省特别是安阳市积极把红旗渠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研发40余种校本课程、整合12个研学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大中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二是推进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成立“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团,邀请修渠特等模范张买江等宣讲。三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主题调研、创新创业、援学助教等形式,领悟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锻造扎根基层、朴实为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建设专门教育基地。一是构建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红旗渠干部学院秉持“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宗旨,形成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红旗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弘扬为特色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并与红旗渠纪念馆等形成“一渠一馆两学院一基地”培训体系。二是跨越国界开展涉外培训。作为外国政党培训重点合作院校,红旗渠干部学院先后承接越南、老挝、俄罗斯等国考察团,涉外培训班次和学员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红旗渠精神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三是联动各方打造综合中心。以红旗渠干部学院为中心,联动本地红旗渠纪念馆、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兄弟单位,以及省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打造红旗渠精神培训、研究、资料、宣传中心。升华文艺作品创作。一是从影视作品到实景演出不断出新。近年来,纪录片《红旗渠》《重返红旗渠》、话剧《红旗渠》、电视剧《红旗渠》《红旗渠的儿女们》、音乐舞蹈剧《走近红旗渠》以及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等出彩创新,形成红旗渠主题艺术精品矩阵。二是从政府奖项到网络点赞反响强烈。专题片《从延安到红旗渠》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网点击量11.7亿。沉浸式党课《问渠》、歌曲《如许》走红网络,电视剧《红旗渠》提名多项大奖,《太行·红日》填补太行山主题大型实景演出的空白。三是从线下到线上精心组织纪念活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等举办“牢记嘱托 精神永在”红旗渠60年全国摄影作品展。安阳市文联组织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11个文艺家团体,积极开展“红旗渠通水6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并举办线上展览。传播好:讲好中国故事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红旗渠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典型载体。新时代传播好红旗渠文化遗产,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构建国内传播矩阵。一是红旗渠专题宣讲常态化。“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自2023年开展以来,通过专题讲座、沉浸式党课等形式,已走进部委、高校、党校以及新疆、澳门等地,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二是红旗渠特色巡展体系化。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等举办红色精神联展,相继在苏州、天津、无锡等地开展“红旗渠精神永在”巡回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走进20余所高校,引发学子共鸣。三是红旗渠全媒体报道多元化。《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2024年报道红旗渠180余次。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红旗渠内容3480篇,累计浏览量超10亿次。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一是红色研学体系基本成型。林州以红旗渠精神营地为依托,以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教育基地为重点,开展红色研学之旅,构建“1营地+N基地”实践育人体系。二是景区节目不断出彩创新。红旗渠景区推出大型实景演出《走近红旗渠》《太行·红日》,打造《凌空除险》等表演剧目,提升了景区吸引力;设置“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等红色地标打卡点,举办红色故事会等主题活动,持续增强游客红色体验感。三是全域联动拓展精神版图。红旗渠风景区与殷墟博物馆、太行大峡谷等景区合作,打造“精神洗礼+文化溯源+生态观光”文旅精品线路,游客文旅体验不断提升。拓展国际影响力。一是打造国际友人参观胜地。红旗渠建成后备受世界青睐,1971—1980年接待外宾11300余人,遍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45年来,红旗渠纪念馆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政要及大量游客。二是创建外国留学生研学基地。外国留学生积极参加以“领略壮美山河,感悟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各类研学活动,实地聆听中国故事、见证中国奇迹。三是推动影视作品国际传播。多语种纪录片《重返红旗渠》在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播映,受到广泛关注;《红旗渠精神出海记》系列报道硬核出圈,引发国际反响。融合路:文旅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红旗渠文旅融合发展虽基础扎实,但也存在当代世界影响力有待提升、业态科技融合有待出新、区域协同创新有待深化、智慧绿色服务有待优化、政策持续保障有待加强等问题。打造世界级精神IP和文化旅游胜地。一是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托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黄金契机,将其作为河南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点推荐项目,并联合山西省深化与国家文物局沟通机制,争取五年左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是扩大宣讲巡展世界影响。发挥红旗渠干部学院涉外培训优势,推动“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与图片特展走出国门,重点进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结合当地风俗讲好中国故事。三是推出世界级精神IP产品。借鉴哪吒系列成功出海经验,围绕“山水林州 精神之城”定位,依托红色基因、绿色山水、蓝色航空优势,精心拍摄动画电影、开发热门游戏等,形成世界级热门IP。创新文旅产品与业态。一是提升实景演艺水平。借鉴《禅宗·风中少林》《大宋·东京梦华》《只有河南》等精品剧目经验,深挖“红绿蓝”文旅特色,拓展《太行·红日》等实景演出具体内容、艺术形式。二是培育“精神+”融合业态。深度开发精神疗愈文旅线路,试点在渠畔生态区推出融合自然生态、奋斗哲学与传统养生的疗愈主题民宿及课程;综合活化利用非遗空间,围绕“红旗渠精神+太行山水”,创建集展示、创作、体验、孵化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园区。三是打造低碳绿色产业载体。持续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构建配套生态农场直供体系,保障食材品质与实地体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形成“精神IP引流+生态经济转化”的协同发展格局。深化区域协作与品牌营销。一是共建国家精神廊道。着眼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联动延安、西柏坡、大别山等精神谱系核心地,构建“中国精神之路”文旅廊道,推动资源共享与品牌联动。二是推进全球技术对话。实施“亚洲水利遗产互鉴计划”,探索与印度尼西亚加蒂格迪大坝等国际知名水利遗产地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年度工程师驻地交流项目。三是加强文化品牌输出。深化开展红旗渠国际慕课、交换生项目,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文化机构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优化服务配套与智慧赋能。一是构建全域智慧服务体系。开发沉浸式导览系统,在核心景点部署5G裸眼3D全息栈道,实现历史修渠场景与现实景观空间的叠加展示。二是推进零碳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定《红旗渠零碳景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等绿色文旅标准,总结提炼可复制推广的低碳管理运营模式,引领全国绿色文旅风向标。三是营造“无障碍友好型”游览环境。持续优化交通接驳服务,推进设施适老化与无障碍化改造,提升多语种服务覆盖面,确保各类游客群体畅享旅程。强化政策保障与机制创新。一是构建多元融资体系。立足河南省“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旅发展格局,积极拓展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基金募集方式和渠道,并向红旗渠适度倾斜。二是加强技术应用与产权保障。构建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领域的应用规制框架,为文化遗产数字存续与创新性传播提供制度化保障。三是探索新型职称评审试点。在红旗渠文旅融合示范区先行先试“旅游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覆盖规划设计、技术应用、遗产保护、运营管理、社区赋能等细分领域。来源《河南日报》
2025.10.30
浏览量(2740)
【河南日报】渠流甲子 精神耀今(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河南日报】渠流甲子 精神耀今(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第 07 版)1961年,红旗渠建设中,排险队员腰系绳索,荡在空中,消除绝壁上的险石。魏德忠 摄  □本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金秋时节,太行山脉裹着层层细雾,漫山层林已染透斑斓,却藏不住一抹灵动的“银带”——  这是一渠清水,正绕着群峰蜿蜒流淌,把秋日的盛景,勾勒成壮美的画卷。而这脉奔涌的活水,正是流淌了60年之久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生命渠”的故事自此开篇,滋养着一方土地与百姓。修渠近10载,先辈们劈山凿石,筑起全长1500公里的水利奇迹,更在汗水中淬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甲子岁月流转,渠水奔涌如初,那份精神也从未褪色,在时代浪潮里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与力量。岁月焕新  从人工天河到立体标杆  回溯60载光阴,红旗渠的诞生,是一部刻在太行山崖上的抗争史诗。  60年前的林县(今林州市),十年九旱,庄稼枯黄、井水枯竭,百姓用水极为困难。为挣脱困境,十万林县人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向太行山“宣战”:悬崖上悬空凿石,山谷间肩扛石料,历经近10年,1500公里“幸福渠”蜿蜒成形,“人工天河”自此滋养干涸土地。  时光流转至今,这条曾承载生存希望的水渠,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边界,在景区升级与功能拓展的蝶变中,以“立体标杆”的新模样,让红色记忆与时代活力交织共生。  红旗渠风景区开放之初,红旗渠纪念馆的老照片、青年洞的凿痕,成为人们触碰历史的首个窗口。此后数年,景区持续迭代,完善步道设施,改善游览便捷度;建成文化长廊,定格修渠场景;启动高标准改造,焕新纪念馆展厅、升级青年洞防护;打造水利科普项目,推出研学成长营及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如今踏入景区,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红旗渠纪念馆内,3D光影秀让游客仿佛置身当年凿山的历史空间;天河亭前,实景演出还原“凌空除险”,崖壁下惊叹声不断;元宇宙剧场中,VR技术带游客“穿越”至修渠现场。  60年来,红旗渠的水流从未停歇,功能持续延伸,成了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在农业领域,它是当之无愧的“生命渠”。截至今年4月,累计引水超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累计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让昔日“种啥都难收”的旱地,变成了亩产千斤的良田,林州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  红旗渠早已不局限于“灌溉”。经过4轮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功能拓展至工业供水、生态补水,让荒山覆绿。  数字孪生平台更让红旗渠迈入“智慧管控”时代。红旗渠管理处的监控室内,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整条渠道的水流状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远程调闸门、精准灌溉,彻底告别了“凭经验放水”。同时,平台异常预警系统大幅提升了渠道安全性与管理效率。  从太行山崖壁上的“人工天河”,到兼具精神体验与智慧功能的“立体标杆”,红旗渠不仅是承载奋斗记忆的水渠,更是随时代生长、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水流不息,精神永存,这条“幸福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薪火相传  从一代人奋斗到千万人接力  10月22日,红旗渠畔,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脚步匆匆,他沿渠岸巡堤查险、测量水位,指尖触过斑驳渠壁,满眼珍视:“老一辈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悬崖上凿出‘生命渠’,我们这代人,拼尽全力也要守护好它。”  这份执念,已融入张学义祖孙三代的血脉。他的爷爷张运仁是红旗渠首批建设者,却在一次凿洞作业中不幸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修渠路上。“渠缘”未断,他的父亲张买江接过钢钎再入太行,作为当时红旗渠最小的建设者,坚守工地9年,见证了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的历史时刻。  如今,张学义成了第三代“护渠人”。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是守护红旗渠的责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传承。他熟悉渠道每段走向,清楚每处易出险地段,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巡渠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红旗渠畔,像张学义这样的护渠人还有430多名——他们穿梭在群山之间,查隐患、保畅通,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渠水持续奔涌。  一渠三代薪火传,六秩流水永不停。张学义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是无数红旗渠建设者与守护者的缩影。他们以无悔的坚守证明,红旗渠是流淌着精神力量的“传承渠”,这份精神将如渠水般代代流淌。  为让红旗渠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安阳市构建起多维度、广覆盖的精神传承网络。  宣讲故事接地气。红旗渠精神宣讲团由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组成,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学校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精神故事走进群众生活。  红色培训重实效。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为核心,联动市、县两级党校,打造出一套“红旗渠精神+”特色课程体系,采用研讨式、沉浸式教学,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活教材”。  研学课程有特色。针对青少年群体,编制专项研学规划,开发“十个一”主题课程,设计“红”“红+红”“红+绿”“红+文”4大类20条精品研学线路,每年吸引数万学子前来,在实践中触摸红色历史、感悟精神力量。时代赋能  从精神符号到发展引擎  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远新材料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在红旗渠风景区,研学学生赴“修渠体验区”抡起小钢钎;在红旗渠畔、太行山腰,不时有摄影爱好者扛着设备拍摄,用镜头捕捉瞬时美景——这幅“工业热、文旅活”的画面,正是林州以红旗渠为纽带,推动产业与文旅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林州市贯彻落实省委部署,以“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探索基层高效能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底盘。  党建领航层面,通过“头雁工程”培育村级干部、“五清单”优化帮扶,同步划分网格完善治理体系,将党组织延伸至非公企业、物业等领域,并深化“双报到”机制推动党员下沉,全方位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动能”。  特色治理方面,组建党员占比高的网格员队伍解决民生问题;推动警力下沉打造“警格+网格”融合模式,让民辅警兼任村(社区)职务以严打犯罪、降低警情信访量;建成数智平台整合投诉渠道,借助数据分析提升治理效率。  此外,通过推动多部门力量下沉网格,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行“直接办、商定办、指定办”分级处置机制化解矛盾;推进民生项目建设,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联合商户引导群众参与,奏响基层治理协同乐章。  正是有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坚实托举,新时代的红旗渠,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象征,更化作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这条承载着奋斗记忆的水渠,正以全新姿态拥抱时代、奔赴未来。  文物保护提质升级。红旗渠纪念馆对馆藏文物进行高精度采集联网,实现“永久保存、共享利用”;持续推进渠岸修复、场馆修缮与环境整治工作,留存“人工天河”的历史风貌。去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  智慧赋能景区发展。红旗渠风景区搭建综合管控平台,推动5G技术全覆盖,游客扫码即可获取AR导览,通过数字终端进行“云参观”,智慧化服务让红色游览更便捷。  从红旗渠建设者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最美奋斗者”集体,到红旗渠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再到“红色传承——红旗渠精神研学之旅”入选我省十大研学旅行精品路线,红旗渠精神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而今,这份文化符号更焕发新能,催生出多元产业协同共进的生动图景。  基础保障持续夯实。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通水,林州百姓喝上清澈的丹江水;安阳红旗渠机场正式通航,架起区域联通全国的“空中桥梁”,对外联通更高效。  产业实力不断突破。红旗渠畔的光远新材料以科技创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林州“建筑之乡”品牌持续壮大,现有建筑企业353家,产业影响力节节攀升;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连续3年居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百强,成为林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全域旅游多元扩容。围绕“文旅+百业”融合工程,林州以红旗渠为核心,串联太行山大峡谷、古村落等资源,构建“山水林州”全域旅游生态圈。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83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3.47亿元,成功入围“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100强”,红色IP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面向未来,林州锚定“争当‘两高四着力’县域标杆”目标,聚焦县域新样板、区域新中心、城乡融合新示范,全力绘就全域高质量发展蓝图。而红旗渠精神,正是这幅蓝图最鲜明的底色。来源:河南日报
2025.10.29
浏览量(2459)
【人民网】三代人,一条渠——红旗渠畔的传承与坚守
【人民网】三代人,一条渠——红旗渠畔的传承与坚守
红旗渠如银蛇般蜿蜒,在巍峨山壁上勾勒出壮丽弧线。(资料图)人民网 霍亚平摄3月20日,气温回升,蒸发量加大,土壤墒情变化快,河南安阳林州市正处于春灌关键期。俯身观察,记录水流流量、水位数据,嘴里嘀咕着“水力学公式”,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合涧管理所所长张学义掏出电话,远程调度。“闸门开度调大点,现在这水量浇地可吃紧啊。”一番沟通,挂断电话后,张学义又打捞起渠道内的杂草、垃圾、漂浮物等,确保过水通畅。今年,红旗渠迎来建成通水60周年。60年来,她犹如一条生命线,深深嵌入林州的发展脉络中。尤其在农业灌溉方面,红旗渠肩负着林州54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其灌溉体系完善,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分水岭延伸出三条干渠,纵横交错至田间,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合涧渠管所地处偏僻,距此不远处便是当年红旗渠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渠交汇处“红英汇流”。张学义向人民网记者介绍红旗渠的修建历史。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护渠工作枯燥、单调。徒步巡查、清理杂物、检修设施、用水调度、应急处置等,张学义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护渠一线,这一“守”就是18年。“这有啥,老一辈把渠都修成了,我们看个渠,有啥辛苦啊!”张学义憨厚地笑着,脸上露出和父亲张买江一样的“倔强”。张买江,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被誉为“红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1960年,红旗渠工程开始施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批参建者,但不幸牺牲在修渠一线。“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带着对母亲的承诺,13岁的张买江毅然接过了父亲的工作,这一干就是9年,直到红旗渠工程建成通水。“我们那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面对父亲的“念叨”,最初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张学义并不能理解。最终,两件事让他心甘情愿来到了护渠一线。曾在青年洞景区工作一段时间,张学义经常听到游客动情感慨,看到游客激动落泪。有一年,景区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红军,他颤颤巍巍,甩开随行人员的搀扶,硬是一步一挪地走到青年洞洞口,老泪纵横地说:“我们在战场杀敌卫国,这红旗渠也是战场,是十万群众战天斗地的战场啊!”见老人情绪激动,张学义动容地去劝慰老红军保重身体。得知他是“渠三代”,老红军一把拉过他,称赞他的父辈是“英雄”。那一刻,张学义对父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某天,张学义被父亲一通电话喊回村里,跟人“吵架”。起因是一村民盖车库,起地基时从渠上“搬”回来几块石头,张买江知道后“炸了”。“回去看见俺爹教育人家,气得脸红脖子粗,我都想掉泪。”那一刻,张学义深深理解了父亲。“渠,牵着俺爹的心。他上岁数了,我得替他护好渠。”没多久,张学义通过选拔、应聘,正式成为了一名护渠员。2016年7月19日,特大暴雨无情地向太行山区倾泻,林州市遭受了强烈的洪灾袭击。当天下午7点多,守在渠上的张学义等人发现一处险工险段。山体滑坡堵塞了渠道,如若不及时疏通,渠下三井村80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威胁。张学义冷静处置,第一时间通知三井村村干部这一险情,要求尽快组织群众转移安置。随后,他又电话通知工作人员尽快提闸放水,降低水位,调遣钩机到现场作业,疏通渠道。经过六个多小时的紧张处置,这一险情终被排除。第二天,一睁眼,合涧渠管所院内站满了三井村的群众,大家拎着花生,刚丰收的李子,来感谢渠管所工作人员的一夜辛劳。“那天,哭了,感觉可值,你把群众放到心上,群众就把你举过头顶。”张学义眼圈一红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走到村里,走到渠上,群众见了能“竖起大拇指”。身为红旗渠精神宣讲员,张买江常给孩子们讲红旗渠的故事。人民网 霍亚平摄自从张学义来到合涧渠管所,张买江经常没事就骑个自行车过来“视察”工作,嘱咐他几句。“恁爷没把渠修成,恁爹接着修,修成了,你可得把这渠看好了。”每次返程,张买江总是沿着红旗渠慢慢骑回去。看看一渠清水,听听潺潺水声。来源:人民网
2025.10.24
浏览量(2319)
>
官方抖音
官方抖音
公众号
公众号
联系方式:
0372-681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