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
景区概况
【新华访谈】红旗渠精神——三代人坚守的信仰
【新华访谈】红旗渠精神——三代人坚守的信仰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在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它是一座永恒的丰碑,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不忘艰难困苦,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1月16日,红旗渠登上新华网,向全国人民讲述红旗渠的故事,回忆那一段峥嵘岁月。上世纪60年代,为结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半山绝壁上,腰系绳索,抡锤打钎,奋战10年凿出红旗渠,实现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夙愿。由此也打磨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渠水无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重温经典,那种红色精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深藏着,愈发历久弥新。这里讲述的是一个三代人坚守信仰的故事......张买江,这个看上去还挺精神的老人,是当年最年轻的红旗渠劳模,他走向工地时只有十三岁,是修建红旗渠时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之一。2014年春天,红旗渠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66岁的张买江和批参观者们一起走进了红旗渠纪念馆。他径直走到太行丰碑前,长久的驻足凝视,这上面镌刻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牺牲的81位烈士的姓名,其中也包括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谈起父亲牺牲时的情形,张买江有点哽咽: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时,我父亲张运仁积极报名参加修渠。当时他担任三个村庄的技术员,并且还是本大队的施工排长。那天收工放炮,有一炮迟迟未响,他光顾着招呼让大家躲炮,没想到炮就响了,一块飞石击中了他,不幸当场牺牲!父亲牺牲后,张买江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取水的池塘离家有5公里远,张买江的母亲去取水,人多拥挤,一下子把她挤落在池塘里,母亲穿着一身湿棉衣,扛着空桶,一进家就把还是少年的张买江赶上了修渠的工地。临行前对他说:孩子,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回来就别回家。这一去,直到红旗渠修好,张买江才回来。中间连半天假都没有请过。  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的母亲,那个因为水而失去丈夫的女人,坐在池边,呼叫着丈夫的名字:运仁啊,你家大孩儿把水引过来了,你也可以放心了。  第二天早晨,这个在水边坐了一夜的妇女,挺身拦住了来挑水的人群。张买江的母亲此时对全村的人有话说。丈夫牺牲在红旗渠上,儿子自十三岁就去修渠,她对村里人的要求是,她要在这个池子里打桶水。  张买江回忆说:我去挑的俺村担水。我挑担水,那基本上去挑水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不哭的。  张家母子把桶红旗渠的水挑回了家,他们的背后,是全村人的眼泪。当人们将这家门口的渠水纷纷挑回家中后,张买江的母亲却默默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张买江说:当时我母亲提着一小壳篓水就去了我父亲坟上,她把那水往我父亲坟上浇了浇,在那里哭得休克了。  后来,张买江曾几次提出接母亲到县城居住,母亲都拒绝了。之后的20多年,母亲也没有离开过家门前的那个池塘。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张买江在退休后依然保持了红旗渠劳模的本色,不管在哪里,他都热情似火,他讲述的红旗渠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但是,最令他欣慰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仍然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  在林州市区东南20多公里的合涧渠管所,我们见到了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张学义1998年参加工作,被安排到青年洞景区管理处,一干就是10年。2008年,张学义被调到合涧渠管所。合涧渠管所管辖的渠线长50多公里。学义到这儿以后,很快就走遍了每条干渠、支渠,对各处渠道的情况了如指掌。  张学义告诉我们:我父亲一直嘱托我,他修好渠了,必须让我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为老百姓办实事。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坚定而执着的信念,生生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  岁月轮转,铁锤钢钎的交响、隆隆的开山炮声虽已远去,如今的林州人继;战太行之后,不断谱写出的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崭新篇章,持续为红旗渠精神增添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鲜活时代内涵。历经反复锤炼、淬火与升华,红旗渠精神也早已走出大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7.28
浏览量(25)
修渠大军中的“铁姑娘”
修渠大军中的“铁姑娘”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数万林县人民群情激昂奔赴太行山脉。在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中,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姑娘格外惹眼。太行山赋予了林县男人们豪气,也赋予了林县姑娘们坚韧。这些姑娘像男人一样,一年四季睡在露天的山崖下,肩扛手推干体力活。她们最骄傲的事是会打铁、会锻石头、会双手扶钎,她们不比容颜、不比身材,却比谁能够抡起十几斤重的铁锤打多少下。她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姑娘”。  红旗渠开工后,19岁的郭秋英积极报名参加,大队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委任她为“铁姑娘队”队长。起初,她们不会打钎、扶钎,就向父辈们学习;扶不好钎,铁锤打在手上,就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咬咬牙再接着干。慢慢地,她们逐步掌握了抡锤、扶钎、打炮眼等技术。当时,每次放完炮必须等浓烟散去才能继续施工,大大耽误了工程进度。郭秋英就提议:“男同志休息休息,咱们先进去,把烟排出来,把这个工程时间往前赶一赶。”在浓烟滚滚的隧洞里,姑娘们脱下外套,来回甩动着将浓烟往外赶,一趟又一趟,大大缩短了散烟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苦战一年后,铁姑娘队和其他民工一起凿通了长达400米的换新天隧洞。  井湾大队的李改云是批到工地的民工,作为姚村公社的妇女营长,她干活身先士卒,关心姐妹生活,深受大家爱戴。1960年2月18日,她到工地检查安全情况,发现半山坡上有零碎石头下落,十多方土石有坍塌的危险,她急忙喊道:“山石要塌了,快躲开!”听到喊声,大部分人很快撤离了现场,李改云正要离开时,却发现一个小姑娘还愣在原地。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猛力将小姑娘推出险区。这时,一声巨响,崖壁塌方,碎石劈落下来,小姑娘虽然脱险了,李改云却被埋到碎石里。通过医治,她的生命保住了,右腿却终身残疾。  在渡槽建设工地,河顺营柳泉连的女青年李泉珍以争强好胜、踏实肯干出了名。她来到渡槽建设工地时刚中学毕业,只有17岁,由于缺乏经验,挑了30担水,肩膀被压肿,但第二天仍咬牙继续干,后来能挑到88担水。修建渡槽所用沙石运输任务量大,李泉珍就带领8个姑娘推着4辆独轮车下了南山,一车子沙400多斤,在几公里的长坡上,车子不进反倒往下溜,姑娘们急得掉泪,李泉珍放下车说:“一人推不动,咱大伙儿拉车盘坡。”最终4辆车子全被盘上坡顶,就这样她们又坚持推了半个月。渡槽增高后,李泉珍和姑娘们又负责拉绳上料。渡槽落成后,李泉珍被评为建渠模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当年到处洋溢着建设热情的红旗渠工地上,林县的“铁姑娘”们用青春和热血、奋斗和激情铸就了红旗渠这座丰碑,彰显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和顽强作风。岁月流逝、精神赓续。今天,一批批如“铁姑娘”般的奋斗者,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接续奋斗,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作者单位:省委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来源:《的生活》2023年第1期下
2025.07.28
浏览量(21)
山河为碑: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
山河为碑: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
总书记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修渠10年,红旗渠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81名同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年轻的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  1933年,吴祖太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一户普通农家,幼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1953年,他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1958年,吴祖太主动请缨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先后负责南谷洞水库、引漳入林等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短时间内,他跑遍了林县的山山水水,从英雄渠到南谷洞水库,从淅河滩到太行山,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1959年10月,引漳入林工程初勘选线,年轻的吴祖太又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勘测、设计任务的大梁。为尽快绘制出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几个技术人员不畏艰险、跋山涉水、精准勘测,夙兴夜寐、潜心设计,短时间内就拿出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1960年3月,引漳入林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开始动工修建。吴祖太一人身兼数职,工作十分忙碌,既要勘测工程实际进展,绘制工程设计图纸,又要解决施工技术难题,做好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他始终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  吴祖太在工程一线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在青年洞那一段,考虑到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他把原来的绕山挖明渠改为开凿隧洞,让渠道穿山而过;在总干渠跨越浊漳河的地方,科学地设计出了“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让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了河水与渠水交叉的矛盾;在山西平顺县王家庄段,将原来设计的单孔“口子洞”改成双孔“鼻子洞”,缩小了隧洞跨度和断面,确保隧洞更加坚固,并在王家庄村村西距村150米处的渠道上设计了泄水闸,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将渠水排入漳河,保证了渠道和王家庄村的安全。吴祖太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深入实地、深入群众,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突破了许多技术难点,为红旗渠修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吴祖太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因洞顶坍塌不幸壮烈牺牲,成为首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这一年,吴祖太仅仅27岁,他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红旗渠的工地上。  吴祖太牺牲后,根据他生前的入要求和他在林县水利建设上所作出的贡献,林县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正式员。  作者单位:省委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来源:《的生活》2023年第1期下
2025.07.28
浏览量(25)
电话
 0372-6811466
抖音号

官方抖音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