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在这里,山涧峭壁记载着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开山凿洞”的故事与壮志,悠悠渠水承载着“红旗渠精神”奔流向前,永不停息。 从高空俯瞰今天的林州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围绕着太行山,延绵70多公里,宛如一条长长的绿色丝带系在山腰。五十多年来,这条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林州的土地与人民,但它并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来自于原林县十万人民的双手,它的名字叫作“红旗渠”。 林县位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处,西接太行山,北邻浊漳河、清漳河和漳河三条河流。但由于特殊的盆地地形和太行山的阻隔,三条河流“绕林县而过”,因此,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1957年起,当地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等水利工程,水库、深井、灌渠等纷纷建成。但由于水源有限,仍未能有效地解决林县大面积的干旱问题。 1959年,为了“釜底抽薪”式地解决林县的干旱问题,使老百姓不再为水所困,当地政府决定重新“修渠引水”。当年10月,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经过多次测量,引水点最终选在了海拔464.75米、高出林县14.7米的山西省侯壁村。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次月,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该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为“高举红旗前进”。 ![]() ![]() |
上一篇:红旗渠 | 奋斗者 正青春
下一篇:红旗渠 | 今天,致敬每一个你!